157章 大航海向我走来了-《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条商路日渐荒废,第一条也没有好哪去。马穆鲁克们经常一拍脑袋,就搞出一些迷惑的政策,导致商人在条件允许时,都宁可绕着他们走。

    大部分马穆鲁克都是些思路简单、行为粗暴的职业武人。他们的生存方式,基本可以概括为“除了土地什么都没有,除了砍人什么都不会”。中下层的马穆鲁克,可以用以维持开销的收入,普遍只有自己封地,而且往往不是自己经营,只是承包给包税人。而包税人往往尽自己所能,吞掉更大的部分,导致马穆鲁克得到的更少了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代,马穆鲁克自己根本没有靠谱的统计。不过,后世拿破仑攻入埃及之后,对当地马穆鲁克政权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摸排清查,留下了一些数据。

    按照传统,埃及的人口也按照信仰和地位等因素,被分为若干个社区。其中,信仰天方教的本地农民,被称为“费拉”;信仰当地十字教教派的,被归为“科普特人”。统治者更信任异教徒,因此,包税工作和很多行政职务,主要都是科普特人来担任。

    借助这个便利,科普特人形成了秘密社团,勾结起来牟利。“费拉”缴纳的实物税额度,是他们自己定下来的;在支付和兑换钱币的时候,“费拉”手里的小额铜币值多少钱,也是他们说了算。此外,科普特人还控制了地方经费的流向,并且掌握了编订税册、确定所有者实际税负的权力。为了尽量减轻身上的税收负担,获得更多优惠,费拉必须向科普特人行贿。

    按照拿破仑的统计,当年埃及的全部收入,有4600万法郎。而光是这种贿赂,就有800万法郎之多。此外,各级官员也会纷纷动手,比如开罗的财务主官,一个人就要吃掉600万法郎。

    作为对比,整个埃及给奥斯曼苏丹的上贡,也就只有740万法郎——实际上,苏丹在埃及的产业,应该是有1600万的。也不知道剩下那一大半去哪了,可能,哪怕苏丹的钱,一大半都不归他自己……

    在这个时代,马穆鲁克的收入还要更单一。大部分马穆鲁克,能做的就是尽量增加自己的封地面积,把这些土地高价租给“费拉”,以获取租金。包税人收上来的粮食,也要尽量提高价格卖出。有时候,也会额外收购低价粮食,然后再提价卖,以此来赚个差价。

    但是,大部分情况下,这种生意的利润都很低,也没有什么提升的空间。马穆鲁克们想到的办法,就是一边加大力度逼迫费拉,让他们低价吐出粮食;一边抬高售价,以此得到利润。开价太高,商人不能接受的时候,干脆强行要求商人购买,不掏钱不准走……

    结果,普通商人纷纷跑路,只有那些背景特别硬的垄断商才能留下来。失去了竞争者之后,马穆鲁克们反而被这帮人坑得更惨了……

    而上层马穆鲁克,其实也好不了多少。他们对商业的理解,也同样非常简单。苏丹巴尔斯贝经营了蔗糖庄园,为了保证收入,他规定对市面上所有糖类交易进行限制,后来干脆禁止民间种甘蔗。对其他的各种行业,也基本都只有这种简单粗暴的垄断方式。

    结果,大批商人都被迫出走。留下来的人,也没法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较为合理的利润,纷纷开始囤积商品、哄抬物价,让市场环境和变得更加混乱。而且,有门路留下来的商人,也不会让自己吃亏。

    这些额外的成本,最后都会转嫁到“费拉”头上,让这些人的生活,陷入了外来商人看来都极其悲惨的境地。好在费拉怎么折腾也不会造反,所以这个体系还能这么勉强维持到现在……

    这样的结果,几乎是让所有人都不舒服。费拉过得难受不说,马穆鲁克们干了这么多缺德事,结果也没捞到几个钱,都不知道图什么……
    第(2/3)页